第三百二十五章 捕鲸记(三)

小样有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顶点 www.biqugedd.com,最快更新我们的1649最新章节!

    其实鲸鱼的眼睛与它的身材是极不相称的,一头巨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而且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视力极度退化。一头巨大的鲸能看到的距离还没有自己的身体那么远。

    但是人家鲸鱼有自己的办法。它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它的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可以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

    汉唐集团渔业部门是这样理解鲸鱼在明大陆沿海的搁浅。

    一般来说,鲸鱼为了追食鱼群而游进海湾,当鲸鱼游近海边,向着有较大斜坡的海滩发射超声波时,回声往往误差很大,甚至完全接受不到回声,鲸鱼因此迷失方向。

    这就是明人们经常能够在海滩上捡到鲸鱼的主要原因——在那面的世界里,也有资料说是因为环境的化学污染、人类发射的声纳等等的影响。

    但是,汉唐集团渔业部门的人认为,那些可能只是加重鲸鱼搁浅的原因,而非根本,要不然为何明大陆沿海的县志上,大多都有捡到鲸鱼的记载?十七世纪的时空哪里来的化学污染和人造超声波?笑话一样。

    不过,现在可真的是有了。

    汉唐集团渔业部门带了一台捕杀鲸鱼专用的超声波发生器,这种东西能模仿许多种类的鲸鱼发出的超声波——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有卖的,那面世界的小日本,价格不算贵,公开卖的。

    汉唐集团渔业部门这次出海,捕杀的对像是座头鲸。

    座头鲸的“座头”之名,源于日文“座头”,意为“琵琶”,指鲸背部的形状。这类鲸鱼为热带暖海性鲸类。身体较短而宽,一般长达13到15米,体重25到30吨。

    它的肉体组织与骨骼组织比为1比1,这个数字让汉唐集团渔业部门的人喜欢。

    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它活动时多一双一对活动,性情温顺,有洄游习性,惟游泳速度较慢。

    它的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应归属于须鲸类。

    座头鲸栖息于世界各大洋,在那面的时空,台湾南部海区较多。

    几千年来,明大陆上为什么没有生发出“捕鲸”文化?

    这一个问题,不过汉唐集团的人在网上早都对此议论纷纷了,最后他们勉强总结出了几条:

    首先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明人们在心理层面上,对这种他们认为是海中之王的家伙,抱有思想上的畏惧,唐朝时期就有“大鱼死,诸王薨”的屁话——不过皇帝是天子自然可以放心享用它,一切美好和神奇的物件,都只能属于皇帝。而平民们,甚至是权贵们,还是对食用或使用鲸鱼产品有犯忌的感觉,谁叫这鲸鱼太大了呢?

    这自然影响了鲸鱼的相关产品在民间的市场化,单单供应皇家,市场需求不够不说,皇家还不给回报,只让奉献,没有人愿意做。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明大陆上的权贵们退而选其次,选择了身材较小的鲨鱼开刀了。

    他们非常非常奇葩地喜食鱼翅,认为它大补,认为这种和猪手冻一样的普通胶原蛋白,有特殊功效,能滋阴壮阳,生养精气……这不是懂不懂生物学的问题,后清时代就算普及了科学,可还会有大批的人这样认为。不过这个问题又要涉及到社会学了。

    其次就是明人捕杀鲸鱼的技术手段不足,大明政府对造船业的限制,禁海的政策都会有负影响。

    最后就是对鲸鱼综合利用程度不够,这一点不算啥,全球此时都一个水平。

    当然,也不是说明人一点也不不捕杀它,主要是指没有形成规模性、长期性、文化性这些——这一时期的鲸鱼数量能有多少?是那面世界的一百倍有没有?三百倍有没有?

    汉唐集团渔业部门选中座头鲸下手,除了它性格温顺,这里又是它的主要产地外,还有就是座头鲸每年都进行有规律的南北洄游:夏季洄游到冷水海域索饵,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

    这样的话,它的活动地点比较稳定,很容易堵住它。它的生育期大概是12月份,这时候它带着幼崽,更容易被捕了。

    座头鲸的配偶为一夫一妻制,雌兽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约为10个月,每胎产1仔。它的寿命为六十年左右,可以负责任地说,它们比明大陆上的人平均寿命长的多。

    还有一点,就是雄性座头鲸,每年约有6个月时间整天都在唱歌,而且其歌声中敲击音与纯正音的比例与西方交响乐中两者的比例非常类似。

    根据汉唐集团的资料显示,座头鲸还十分擅长用一种人类歌唱家常用的“a—b—a”格式来演唱,即先演唱一段旋律,接着进一步阐述,然后再回到稍加改变的原旋律上来。

    此外,它们还会进行“艺术交流”,据说印度洋的座头鲸移居到澳大利亚的太平洋海域后,不出三年时间,澳洲“土著”座头鲸就放弃了它们的传统曲目,转而演唱这些外来户带来的新曲。

    这种爱唱歌爱交流的习惯,正是汉唐集团渔业部门将要大力利用的地方。

    根据汉唐集团的资料,渔三直接开到了北纬21度35分,东经117度28分,这里靠近东沙群岛屿,浮游生物丰富,理论上是须鲸类鲸鱼座头鲸的活跃区,但是,这个时空的生物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座头鲸也许不屑于此地,所以不能完全都以后世的常规来推断。

    到了准确的位置时,郭子仁船长先打开了探鲸仪,液晶显示屏上预热了一会儿,当进取条读满后,扫描开始……可惜没有那么好的命,基本上都是不规则的红色反射团……普通鱼群而已,周围两海里的海面和水下肯定没有货了。

    郭子仁船长拿出对讲机和桅杆上的观察员联系了一下,那观察员用安全带把自己绑在了观察哨上,用望远镜四处观察……座头鲸喜欢跳出水面,还有如其它鲸类一样,喷出二到四米的水汽的习惯……但是四处什么也没有,也许那面世界的资料不准确。

    郭子仁船长笑着说:“没事儿,它们没在这儿,我们引诱它们来,一定会上当的。”

    从观察员的对讲机里,郭子仁船长能听到呼呼的海风声,还有观察员不满的情绪……还有一个小时才可以轮到换他呢,没有人喜欢在上面吹海风。

    郭子仁船长打开了超声波发生器,在液晶显示屏上选择了座头鲸的专项,点击了后就不管它了,小日本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会自己选取最佳的诱惑组合……进食的喜悦声,找到同伴的欢乐声,呼叫配偶声,甚至交配声等等,不会让座头鲸产生记忆效果,也不会因可能的“方言”造成不理解……每次用的组合都不一样。

    林胜利厂长这次随船,他要做第一操作手,当然也要指导其他技术员……他在船长室里坐着无聊,看了看那雷达显示屏,说:“远处有明人渔船吧……不过好像不大……”

    郭子仁船长扫了一眼,说:“西北处五海里,不超过二十吨……不算小了……可能还有一些小的探不出来,这里不算是传统渔场。”

    “那就是前天提前出发的吧?”

    “不知道,不过他们一定会跑来问我们天气,渔情之类的——要是他们自己找,就太慢了。”

    “哈哈,这是谁想的招儿,把天气预报和海况都用大喇叭播放——害得明人渔民狂学普通话——”

    林胜利厂长笑着摇头说,然后拿起望远镜,向远处看去……只看见两片大明式硬帆,那桅杆上还有一根破布条在随风飘舞,那个恐怕是测风向的,好像正在往这里靠近……

    “他们是在向我们驶来,看样子是早等在那里了……”

    他的助手随手接过他的望远镜,看了看,说:“差不多吧,不是早告诉了他们消息了吗?这些明人,真是无利不起早啊……船速挺快的样子,不知道几时能到我们这里?”

    “两个小时以上……这就是风帆时代,还有人热衷搞它呢……”郭子仁船长不屑地说,“我这一辈子都不想碰帆船了……”

    那个助手惊呼道:“我操,看着这么近,要走这么长时间,睡一大觉也来得及……我还看到有小船了,胆子太大了……这么小也敢下海!”

    林胜利厂长笑了,说:“我比较赞成他们提议以后搞帆船竞赛之类的,不是蛋疼……算是一种精神培养吧。”

    郭子仁船长挠挠头表示不懂,林胜利厂长也笑笑没说什么……

    忽然对讲机里面传来了欢呼声。

    “我靠,来了来了,船艉十点钟方向,我看到一只鲸鱼跳出水面……距离大约十海里!”

    有一只就是有两只了。郭子仁船长马上回话说:“继续观察……”

    他匆忙走出船长室,走出前说:“林厂长,你们先等着,怎么也得一个小时后才可能开炮……”

    郭子仁船长在摇摇晃晃的甲板上,心情额外轻松地走到船艉处,端起了望远镜观察……果然远处有一只鲸鱼不时跳出海面,随着太阳的闪动,还能看它长长的鳍肢和白色的腹皮……要不说,它又叫长鳍鲸嘛。

    郭子仁船长乐呵呵地喊着:“兄弟们,海猪拱门来了!”

    大家都按照自己的工作要求开始了……渔三慢慢开了车,调了个头,不过没有先向座头鲸们开去……怕惊了它们,看看情况再说。

    其他的技术员们开始吊放救生船……一共四条,每条船上有五个渔民,一个明人安保队员……那安保队员带了一只1649式步枪,不是为了看管明人渔民,而是要在关键时保护他们。

    还好,在还没有看到鲸鱼前,这些明人渔民们情绪稳定,好像还有点跃跃欲试的样子。

    郭子仁船长抱着肩,看着他们一个个的下到救生船上,果然都是出过海的,没有人露出害怕的样子,动作熟练。

    他心里想,这些明人知道我们有办法对付鲸鱼……一点也不畏惧啊……

    其实他不知道,明人渔民不害怕,可不是因为这个,渔民们可都听过那1649式火铳的厉害……石头都能打碎,怕甚?!

    ps:从星期一开始,也就是12月1号开始,我完全只靠订阅量维生了,也就是说,一个订阅,纵横给我三分钱——我目前只有三百多一点的朋友订阅,而外面看盗版的朋友有几万人。

    大神不怕盗版,他们有铁粉;扑街不怕盗版,他们只求有人看文。我这样不上不下的最怕——三百多一点订阅里,竟有一百左右是盗版网站的人员订阅。

    星期一,我将在凌晨发文,那时真的决定这本书的走向。